这里记录我的读书笔记,结合当前的状态和应用,总结出最有感触和最受用的内容。因此,这可能是一篇持续更新,永不完结的文章。当下的主题主要是如何快速、高效成长,在面对逆境和各种问题的心态,想成为领袖(or前言top)我缺什么,我该做什么,而比我们优秀的人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我们成为他们后,可能又会缺少什么?
本人不太爱读书,但这些书籍,却于我有足够的吸引力,因为认知、软技能的提升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在这里,你总能找到一生都很受用的智慧。
《幸福的陷阱》
人们越是竭力追求幸福,就越是苦不堪言。本书不是教人如何追求幸福,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从根源上减少挣扎、回避及错失当下的情形。于我而言,当前阶段受益最大的其实是:当遇到有挑战的任务时,聚焦于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并且与真实的价值联结,告诉自己,我愿意。
成长
有挑战才有成长,我们常常有绕道而行的心理,只有联结了真实的价值,自己才有真实的意愿去努力,直面挑战。
工作中的挑战,最通用的价值即为:成长。每个感到困难的地方,都是我们的非舒适区,越困难,则越能快速成长。
- 更直接的说,成长即代表增加自己的核心价值,即代表未来生活和工作的更加的得心应手,代表更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工作中/生活中必然有很多焦虑,也会很想逃离。但只需要和“成长“这一价值联结,便会真正愿意努力,愿意接纳这个过程中的各种不良情绪。
- 不需要逼自己逃避焦虑,应该从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开始思考和行动。比起控制焦虑,我们更容易掌控自己的注意力,从而最大化的做出有利的行动。
- 我们无法控制他人的思想,也必然有很多其他因素无法全局把握,那么就从自己能做的开始努力,以最大的可能完成挑战。即使失败了,这个过程学到的经验依然是成长,成为了下次努力获得成功的铺垫
- 真实的价值,是无法被抹去的。例如,成长无法被抹去,它是一种真实的价值。而赚到很多钱是一个结果,总有花完的一天,可以轻松被抹去,因此这不是真实的价值。
一些摘录
- 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担忧未来、计划筹谋和做白日梦,同时花大量时间沉湎于过去。
- 生而为人的一切皆可剥夺,唯独一种终极自由无法被夺取。那就是:
- 在任何境况下,人都可以自主决定以何种态度去面对,并且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
- 如果你将生活聚焦于实现目标,无论达成多少,你也是永不餍足。而如果将焦点放在价值上,情形就会很不同,因为:
-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价值总是触手可及。
- 如果目标特别有挑战,让你感到轻松和自信几乎不可能,你会很自然地出现焦虑和自我怀疑的情绪。因此,在心理预演中:
- 要聚焦于自己能直接控制的部分:你的行为。
- 去想象你正在以发挥最大潜能的状态行动着,想象你正在说着和做着那些最有效的事。
- 同时,也想象你正在给当时出现的各种想法和感觉创造空间,并继续采取有效行动
《逆商》
所有人都会遭遇逆境,成功与否在于一个人是否具有选择迎难而上并持续成长的能力。对应则需要高的逆商,逆商这本书说的不仅是如何攀越逆境,还告诉了我们如何生活的更好。
构成逆商的四个维度
逆商是由CORE四个维度构成的。CORE是Control(掌控感)、Ownership(担当力)、Reach(影响度)、Endurance(持续性)
LEAD工具
提升逆商的LEAD工具:
- L= Listen,倾听自己的逆境反应?
- 这是高逆商反应还是低逆商反应?
- 在哪个维度得分最高或最低?
- E= Explore,探究自己对结果的担当:
- 我应该对结果的哪些部分担起责任?
- 我不应该对哪些部分担责?
- A= Analyze,分析证据:
- 有什么证据可以表明我无法掌控?
- 有什么证据可以表明此次困境一定会蔓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 有什么证据可以表明此次困境必然会持续过长时间。
- D= Do,做点事情:
- 我还需要什么信息?
- 我可以做什么来获得对形势的一点点掌控感?
- 我可以做什么来限制困境的影响范围?
- 我可以做什么来限制当前困境的持续时间?
《终身成长》
本书向人们阐述了人类信念的力量。我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些信念的存在,但它们对我们想要什么以及能否成功达到目标至关重要。
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待问题
固定型思维模式会让你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你,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你更关心能否提高自己。我们要尽可能让自己多以成长型思维模式处理问题 。
杰出的个人有着”一种能够准确评估自己能力和不足的独特才能“(而不是被别人和被特定的事件下定义)
失败只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它不能对你下定义,它只是一个需要你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的问题。(并不代表之前的努力都是没用的,你学到的东西,你掌握的能力并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凭空消失)
技能和成就是通过投入和努力得来的(不要盲目膜拜天才、依赖天赋),成功源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事,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这也正是我们在不同冠军身上看到的。
如何表扬和批评孩子
- 表扬孩子时,不应该表扬他们的个性特质,而应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 建设性的批评孩子,帮助孩子理解如何去弥补自己的错误,而不是给孩子贴标签或者轻率的原谅
让自己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不要过分担心自己是不是聪明,不要过分在意失败,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和睡觉,好好生活。要成为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积极的讨论自己和其他人的努力、策略、挫折和学习情况,可以每天问自己:
- 今天学到了什么?
- 有没有犯错,从错误中学到了什么?
- 今天努力尝试做了什么?
《跃迁》
选择决定命运,认知决定选择,只有梯子搭对了,努力爬才有意义。本书讲述成为高手的方式,实现跨越式的成长。
认知方式
- 调用知识而非记忆知识。
- 未来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运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从大量信息里抓取趋势的洞察能力
功利学习法
- 学的更好,却学的更少
- 最有效的知识:目标导向(能解决当下问题的)、有及时反馈(学了有地方用的)、最近发展区(难度适中的)
幂律分布
- 发现世界的杠杆点,发现身边的高价值区
- 对内,通过二八法则,持续放大系我校能;对外,移动到系统的头部,获得系统巨大推动力
头部效应
- 站位比努力更重要
- 找到自己的头部区: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不要因为容易去做一件事,而要因为有价值才做
联机学习
- 成为知识的路由器,用答案去换答案
- 先打磨第一个知识模块,再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重复前两步积累到足够多的知识模块,最后整合出自己的体系,实现知识的跃迁
- 举例:遇到问题,找人:“谁最有可能知道这个答案?在这之前自己要准备什么?”,带着找到的资料和准备好内容,找对方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知识IPO
- 以提出问题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整合、用输出倒逼输入产品化
- I:输入问题,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 真实、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
- P:解决问题,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 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解决问题(不要妄图看完所有相关资料,整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最高标准,持续问自己,这个只是对与解决问题有用吗?)
- O:输出产品,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 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这个过程能够让多人知道你有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能帮你找到下一轮更大的问题以及更大的价值,形成迭代,知识跃迁
破局思维
- 很多问题的答案不在系统内,关注元素之间的关系,从时间维度理解回路、升维思考从而跳出层级,才能破局解决复杂问题
- 回路:时间维度查看事物发展的脉络
- 层级:空间维度理解真正的规律。上层决定下层,下层无解跃迁一层找到答案
- 高手,思考深、见识广,能看到更大的系统
内在修炼
- 真正的改变都是逆人性的
- 现代高手的心智:
- 面对世界,开放而专注,进入系统
- 面对自己,迟钝而有趣,智慧而超然
- 面对他人,善良而可激怒
人脉和弱关系
- 推算每个人的一二三度人脉量:150个、2900个、20W个
- 二三度人脉基本一个月不会见一次面,属于弱关系
- 弱关系放大效应强关系更高:
- 数量大
- 价值清晰(三度人脉会完全模糊当事人的身份背景和利益关系,使得事情的价值更纯粹清晰)
- 跨界,于认识多少人<认识多少种人<认识多少种牛人
《苏世明的25条工作和生活原则》
苏世民:“华尔街的新国王”“私募界的巴菲特”“美国房东”,他创立的黑石集团是全球私募股权资产管理公司和房地产管理公司的巨头。他的25条工作和生活原则,包含了其为人处世、公司管理、建立特色组织的经验与做法。以下摘录对于当前最受益的点:
- 1.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与你的努力相匹配。
- 4.人们总觉得最有意思的话题就是与自己相关的话题。所以,要善于分析他人的问题所在,并尝试提出办法来帮助他人。几乎所有的人都愿意接受新的想法(前提是想法经过深思熟虑)
- 6.信息是最重要的商业资产。要始终对进入企业的新鲜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新的人、经验,知识)
- 9.再聪明的人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聪明人组成的开诚布公的团队却可以无往而不利。
- 10.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
- 14.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不经常寻求自我重塑和自我改进的方法,就会被竞争对手打败。尤其是组织,因为组织比想象中更脆弱。(所有的事情一旦不再关注和改变,必然趋向熵增,出现问题)
- 15.不要因为畏惧而不去争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极少有人能在首次推介中完成销售,你需要能够一次又一次坚定地推销你的愿景。大多数人不喜欢改变,所以你需要说服他们为什么要接受改变。
- 20.要在准备好时做出决定,而不是在压力之下。其他人催促你做出决策时,你可以说:“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我想清楚了再回复你。”即使是在最艰难、最令人不快的情况下,这种策略也非常有效。
- 21.忧虑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可以开阔人的思路。如果能正确引导这一情绪,你就可以洞察任何形势下的负面风险,并采取行动规避这些风险。
- 22.失败是一个组织最好的老师。开诚布公地客观谈论失败,分析问题所在,你就会从失败中学到关于决策和组织行为的新规则。如果评估得当,失败就有可能改变一个组织的进程,使其在未来更加成功。
- 23.尽可能雇用10分人才,因为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感知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朝着新方向开展业务。他们还会吸引和雇用其他10分人才。10分人才做什么事都会得心应手(也要让自己成为10分人才)
- 如果你认为一个人的本质是好的,就要随时为这个人提供帮助,即使其他人都离他而去。任何人都可能陷入困境。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善意行为就会改变他的生命轨迹,造就意想不到的友谊或忠诚。
《他人的力量》
人来需要连接关系,而且人类的系统一直都在搜索连接关系
人际关系的四个层次
人际关系有4个层次,而大部分人经常在前3个层析循环,第四层-真正的连接关系,才是健康的、能够调动你的心脏、思想、灵魂和热情的人际关系。
1、孤立状态,没有连接关系
- 要么是给予受阻,要么是接受无能
2、坏的连接关系
- 处于寻求认同模式
- 一般而言,当有人需要认可的时候,也就没什么值得认可的地方
3、蛊惑人心的虚假“良好连接”
沉溺于“自我治疗方式“,例如下属的彩虹屁、购物、游戏等成瘾用于”逃离现实缓解压力“
很多事情值得去享受,但不能满足对”搜索连接“的需求
4、真正的连接关系
- 能让你成为完整、真实的自我,双方知根知底互相理解、互相被需要(注意不是单方面输入也不是单方面输出)
《能力陷阱》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那就是,学会”先行动后思考“。要实现往领导的转变,就应该通过动手去做,而不仅仅安于现状或者停留于思考。本书对于每一个想升职的人来说本书值得在不同阶段重复研读。对于还在基础岗位奋斗的我,以下仅列出目前助于我扩展思维方式的点:
如何改变——先行动后思考
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会先看到结果,再根据结果进行思考,把外在经历内在化。
- 我们要在行为上表现的想一个领导者,才会像领导者一样去思考。
- 做创新型项目也是类似,我们需要先迈出一小步,再根据反馈进行下一步创新,不断迭代,实现改变
领导者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 一个领导者要跳出日常工作的限制,把时间花费在像他人解释改变的重要性上(即使改变的原因已经很明显了)
- 管理需要我们高效高能的完成每日的目标和组织结构,而领导则是不停改变我们要做的事,以及思考我们该如何去做。
- 想法+过程+你本人=领导公司成功转变:
- 领导者想法的好坏并不是是否能得到他人支持的唯一因素,过程才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如何展现他们的想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如何与听众进行交流才真正决定了人们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做事。
人际关系
积极的建立良好的(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像领导一样行事并不只和你做的事有关,还与你所结交的人有关。我们需要一个多元的、广泛的、动态的以及跨域的人际关系网络。带有目的的人际关系更能
- 使用如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达成:
- 感知发展趋势并寻找机会
- 与各领域的领袖和人才建立联系
- 跨域合作以创造更多价值
- 避免群体思维
- 提出突破性想法
- 获得工作机会
- 人际关系网络的优势:广泛性+连接性+动态性
- 广泛性:与各行各业的人建立联系
- 连接性:作为桥梁连接一些在其他方面没有关联的人和团队的能力
- 动态性:随着你的进步,人际关系网络也在相应发展
反思一下自己的人际关系,缺少与公司外部的沟通,例如可以从与前同事的联系、同行/不同行的同学的联系开始?此外,帮助朋友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网络也有助于扩展自己的网络。
“真实性”陷阱
不要被”真实性”束缚,要愿意改变和模仿。
- 装作是这样的人,最终就能成为这样的人
- 没有什么是原创的,善于模仿优秀的人的思维和做事方式,最终成为自己的能力(取其精华)
- 找到权威和亲和之间的平衡点
- 领导者需要一些神秘感,你的下属希望你能融入他们,但他们也不希望他们的领导只是他们当中无区别的一员。因此有时很亲切,有时也需要有CEO的样子
《干法》
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一般只有两个选择: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让自己喜欢上工作。
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指出,热爱是点燃工作激情的火把。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能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会产生向下一个目标挑战的积极性。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沉醉于所做之事的人。
这本书写了稻盛和夫的工作理念和故事,与苏世明相比于我是两种感觉,稻盛和夫是一种仿佛只要努力踏实干事就能成功,或者吸引他人吸引机会从而实现目标。而苏世明是一种更加魔幻、更具有向上思考的想法和行动的干事方式。参考稻盛和夫的干法,会让让自己愿意坚持努力,充满精力和斗志,而结合苏世明的经验可以进一步获取不同维度的成功法则和思维方式。总之,两位都是改变自己国家/影响世界的圣人。具体如何,就看自己结合实践进行努力了。